展示台的谬误

了解导致对无象限者认知能力产生偏见的隐藏假设。
分享
visualisers fallacy
Photo by Boys in Bristol Photography: <a refhttps://www.pexels.com/photo/a-mirror-art-installation-in-a-park-18133017/

目录

臭名昭著的问题–如果你有幻觉症,你怎么能思考?

大多数幻觉症患者都熟悉以下情况:你试图向非象皮患者解释象皮症现象,而他们的反应既困惑又好奇。 最好的情况是,你的对话伙伴会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并将此视为了解你更多经历的机会。 最坏的情况是,他们根本不相信你(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 “幻觉怀疑论“)。 但无论在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大多数情况可能介于两者之间),都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心理意象,你怎么能思考呢?”

在本文中,我将论证这个臭名昭著的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 “如果你是幻觉症患者,你怎么能……? 可视化谬误 (肖尔茨,2023 年).

形象思维谬误是指,由于形象思维者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如思考、绘画等)会产生视觉心理意象,因此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象思障碍者由于无法形成视觉心理意象,因此无法完成上述任务。 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将阐明这一谬误的历史根源,说明其逻辑是建立在哪些(隐含的)假设之上的,最后,我将解释如何攻击这一谬误。

展示台谬误的起源

2015 年,亚当-泽曼(Adam Zeman)创造了著名的 “幻觉症“(phantasia)一词,他将其定义为 “自主意象减少或缺失的情况”(泽曼等人,2015 年,第 379 页)。 他在同一篇文章中解释说,这个词的灵感来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来描述想象力的古典希腊语 “phantasia”。 泽曼接着说,他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 “phantasia “前加了一个 “a”,以表示没有(视觉)心理意象,于是就有了 “phantasia”。

亚里士多德与 “意象失调症 “之间的联系令人好奇,因为亚里士多德在约公元前 350 年写道:”没有意象,灵魂永远不会思考”(亚里士多德,《德-阿尼玛》III,§431a),这代表了最早将心理意象作为思维必要条件的论述之一。 1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幻觉症 “这个词本身在历史上就与 “思维必然需要心理图像 “这一观点联系在一起。 而这种想法反过来又意味着,没有心理图像的幻觉者是没有思维能力的。2

当然,泽曼受到亚里士多德术语的启发,并不意味着他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不过,泽曼本人也曾多次表示,他很惊讶无象限症患者在一系列认知任务中都表现出色。 例如,他在 2020 年写道:”发现有些人在没有可视化的情况下也能生活得很好[……]这一点令人震惊”(泽曼,2020 年,第 706 页)。 因此,尽管他可能并不认为幻觉症患者一般都不会思考,但他至少认为他们在完成一些认知任务时会受到影响。

心理旋转任务–惊人的发现

象素障碍者无法完成的任务之一是所谓的 心理旋转任务在该实验中,参与者会看到一些三维图形的图纸,然后被问及这些图形是否是同一个图形,只是从不同的旋转角度观察而已。 (见图 1)。

mental rotations test
图 1 描述心理旋转任务示例的图像 .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心理旋转任务是对视觉心理意象的测试(Richardson,1999 年),因此可能会认为幻觉症患者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然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幻觉症患者可以 解决心理旋转任务(Pounder 等人,2022 年;Crowder,2018 年;Zeman 等人,2010 年)。 更有甚者,在所有这些研究中,发现象觉障碍者比视觉障碍者更经常给出正确答案,尽管他们也被证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假定依赖于心理想象的任务,象觉障碍者也能完成。 例如,泽曼和他的同事问一位获得性幻觉症患者:”草地的绿色比松树的绿色深吗?3 对于一个象思病患者来说,这样的问题需要使用心理想象,这似乎很奇怪,但人们的普遍假设似乎是,这个问题可以 只是 可以这样说,通过在头脑中形成草和松树的形象,然后从头脑中读出正确答案。 但这种假设从何而来?

展示台谬误背后的逻辑

在完成心智旋转任务时,想象者会说他们想象出第一个图形,然后 “在脑海中 “旋转该图形,以观察它是否与其他图形相匹配。 同样,在回答 “草地和松树的绿色深浅有什么不同 “的问题时,直观想象者会说他们想象了草地和松树,然后比较了他们在头脑图像中看到的颜色。 因此,当视觉学习者完成这类任务时,他们会产生一种所谓的准知觉体验,即他们仿佛看到了某种东西,只不过是用 “心眼 “看到的(分别是旋转的图形或草地和松树)。

为了理解 “直观者谬误 “背后的逻辑,我们现在必须理解关于这种准知觉体验的两个假设。 首先,可视化者会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解决相关任务(例如心智旋转任务), 是因为他们拥有这种准知觉经验。 因此,他们认为心理图像与自己的表现有因果关系。 其次,可视化者假定没有其他解决任务的策略(即没有不涉及准知觉体验的策略)。 有了这两个假设,再加上 “幻觉症患者无法进行视觉化 “这一第三个假设,我们就可以针对特定任务得出以下视觉化谬误:

假设 1 (A1):准感知体验对视觉学习者的策略至关重要。

假设 2 (A2):展示者的策略是完成任务的唯一可行策略。

假设 3 (A3):象限仪无法视觉化。

结论 1 (C1):象限症患者无法使用直观者的策略。 (源于 A1 和 A3)

结论 2(C2):象限仪无法完成任务(根据 C1 和 A2 得出结论)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 “直观者谬误 “所隐含的假设,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攻击和抵制。

拒绝展示台谬误的两种方法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直观者谬误包含三个假设。 假设 3 指出,象觉失调症患者无法视觉化,而这是真的(根据定义)。 然而,另外两个假设也可以被攻击,因此有两种方法可以否定谬误。

软弱的拒绝

摒弃谬误的方法之一,是攻击 “展示者的策略是解决任务的唯一可行策略 “这一假设(A2)。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幻觉症患者只是在使用替代策略来完成任务。 例如,幻觉症患者可能会利用空间感来完成心智旋转任务,而在回答有关绿色深浅不同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利用语义记忆。 如果我们允许存在不依赖可视化的策略,我们就会否定假设 2,从而不再得出结论 2,因为没有理由再假设象素障碍者不能完成任务。

强烈的拒绝

否定谬误的另一种方法是攻击这样一种假设,即视觉者的策略本质上涉及准知觉体验(A1)。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有其他的策略,而是认为即使对视觉者来说,准知觉体验也只是一种伴随现象。 这就意味着,虽然视觉呈现者可能会有看到图形旋转的体验,但她并没有因为这种体验而完成任务。 以心智旋转任务为例,我们可以认为,幻觉者和视觉者使用空间感来完成任务,唯一的区别在于视觉者也有一种准知觉体验。 4

同样,在有关绿色深浅的问题中,我们可以建议,与其从心理图像中读出正确答案,不如在以下情况下才能形成绿色深浅的图像 业已 知道草地和松树的样子(关于这种方法的更深入分析,见 Scholz,2023 年,第 4.2.1 节)。 因此,如果我们能证明象限仪学习者和可视化学习者基本上使用相同的基本策略来完成任务,我们就可以否定 “象限仪学习者无法使用可视化学习者的策略 “这一结论(C1),进而否定 “象限仪学习者无法完成任务 “这一结论(C2)。

重要的是,无论是弱拒绝策略还是强拒绝策略,都足以在特定任务中拒绝展示者谬误。 幻觉症患者之所以能完成心智旋转任务,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另一种策略,还是因为连想象者都不真正需要他们的心智图像? 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幻觉症患者能够完成心智旋转任务,这向我们表明,视觉学家认为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是错误的(显然,这也适用于一般思维)。

结束语

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对世界的体验而产生严重的偏见,想象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视化者拥有通过可视化手段解决各种认知任务的经验。 更有甚者,由于他们的日常思维经常伴随着心理图像,他们就认为所有人的思维都必然依赖于心理图像。 然而,正如过去十年对幻觉症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地表明的那样,人们的个体经验各不相同,对于幻觉症患者来说,想象和思维都是在没有心理图像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告诉我们,心理图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然而,由于 “幻觉症 “还是一种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因此还不为人们所熟知,而且由于大多数人都是视觉主义者,他们很难摆脱自己的信念,即心理图像对我们的认知非常重要。

因此,下次当你遇到有人问你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问题:作为一个象觉失调者,你是如何进行思考(或完成任何其他认知任务)的? 你会发现,他们的惊讶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你也能从他们的思维中找出形象化谬误的内在逻辑。 然后,通过质疑谬误的假设,你就能给你的对话伙伴一个机会,让他们不仅了解个人经历的多样性,还能重新思考他们自己对心理图像重要性的一些偏见。

脚注


参考资料

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 350 年/1984 年)。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1 卷:牛津修订译本 (第 1 卷)。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Crowder, A. (2018)。幻觉症患者与非幻觉症患者在空间可视化能力和空间意象生动性方面的差异(博士论文)。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

Liesefeld, H. R., & Zimmer, H. D. (2013)。 空间思维:心理旋转中的表征是非视觉性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与认知》,39(1),167-182。

Pounder, Z., Jacob, J., Evans, S., Loveday, C., Eardley, A. F., & Silvanto, J. (2022)。大脑皮层》,148,180-192。

Richardson, J. T. E. (1999).Imagery. 心理学出版社。

Scholz, C. O. (2023). 作为可再现性的想象力:从维特根斯坦的角度看 “幻象症”。逻辑学硕士论文(Mol)系列

Zeman, A. (2020). 象皮病 In A. Abraham (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imagination (pp. 692-710). 剑桥大学出版社。

Zeman, A., Della Sala, S., Torrens, L. A., Gountouna, V.-E., McGonigle, D. J., & Logie, R. H. (2010).视觉空间任务表现完好的意象现象学损失:盲目想象 “案例。Neuropsychologia,48(1), 145–155.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率先发表评论